当前位置:    首页 / 发展规划 / 正文

发展规划

下载中心

more
当前位置:    首页   /    发展规划   /    正文

发展规划

福建商学院2016-2020年发展规划.doc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7/11/09 16:20:38 浏览人数:

福建商学院2016-2020年发展规划

2016-2020年是我院由专科向本科转型升级的起步阶段。2012年底至2013年初,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,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——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职业教育将以“转型”为主旋律,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。《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2020年)》提出,我省要“稳步发展普通本科教育,扩大本科教育学生规模”。国家和地方战略都为我院发展提供了极具挑战性的机遇。同时,2014年底,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(福建)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将福建作为国家实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核心区域。我院作为培养商贸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,更有责任和义务为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。

现根据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2020年)》、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》以及《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2020年)》等文件精神,结合我院实际,制订本规划。

 

第一章      发展的基础和条件

我院设置基础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,是省教育厅直属的商科类普通高等学校,其办学渊源可追溯到成立于1906年的福州青年会书院和福建官立商业学堂,是我国建校最早的商科类学校之一。新中国成立后,由私立福州青年会商业职业学校(青商)、福建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(高商)、福州市立初级商业职业学校(市商)三校合并,后几经迁址和易名,1974年定名为福建省商业学校,198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福建省商业专科学校,1994年更名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。升格高专以来,学校始终以提升内涵为核心、人才强校战略为根本、制度建设为保障,努力凸显办学优势,拓展办学空间,提升综合竞争力,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成绩显著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一、基础设施不断夯实,办学条件日益完善。学校现有湖前、潘渡2个校区,占地面积1010.28亩(67.4万平方米,生均88.86平方米),建筑面积22.91万平方米(生均30.20平方米),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2.39万平方米(生均16.33平方米)、实验实习场所42527平方米(生均5.61平方米);教学设备仪器总值7182.8万元(生均9470元);学校建有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重点,模拟仿真生产工作过程为主体的校内实训基地(中心)24个,其中获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项目2个,获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项目2个,省高等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;同时,积极拓展与校外大型企业的深度合作,建成校外实训基地175个;藏书82万余册(生均108册),中外文纸质报刊1228种,电子图书50万册,学校办学基础设施条件已达到本科院校指标要求。

二、专业结构持续优化,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。学校设置会计系、工商管理系、经济贸易系、信息管理工程系、旅游系、新闻传播系、外语系、商业美术系、思政部、基础部、继续教育部等83部,形成了以商科专业为主、多科兼容的专业格局,涵盖了会展策划与管理、电子商务、会计与审计、工商企业管理等38个专业。2015年在校全日制专科生达到7585人。此外,学校积极开展成人大专、网络教育、函授教育、衔接自考等多种类型的继续教育,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,同时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。

三、师资水平较强,队伍素质优良、结构合理、梯队健全。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,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师资的内培外引,构建了一支素质高、结构合理、梯队健全的师资队伍。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41人,生师比17.21。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55人,占专任教师的35.1%,其中教授22人;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347人(其中博士学位15人,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196人),研究生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4.4%;“双师型”教师191人,占专任教师的43.3%;来自行业、企业的兼职教师121人,占专任教师的27.4%。拥有福建省省级教学团队3个,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,省级高校教学名师11人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,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1名,省青年杰出人才1名,省工艺美术大师2名,省级专业带头人10名,博士生导师1,硕士生导师4名。整体师资力量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处领先地位。

四、科研实力稳步提升,水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茅。近五年,学校教师承担政府及企业事业单位委托横向课题达136项(到账经费超过400万元);向社会、政府提供咨询服务78项;获授权专利6项;承担各级规划项目178项,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,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,省社科基金项目21项(其中重点1项),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,省软科学项目5项,高层次项目立项数位居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。学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11篇,其中在CSSCICSCD核心刊物发表54篇;出版专著11部,主编参编教材142部,其中“百本校本教材资助计划”已出版的教材中有3部获批“十二五”国家规划教材;获得市厅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8项,其中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11项。学校设有“中小企业管理福建省高校应用文科研究中心”、“海西休闲旅游福建省高校应用文科研究中心”、闽商文化研究所等科研实体。

五、专业课程建设扎实推进,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。学校建有省级示范专业9个,省级精品专业6个,省级精品课程19门,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,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,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综合试验项目4项,教育部、财政部“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”项目2项。2007年获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“优秀”等级。在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质量建设评价中,我校财务会计类、财政金融类、经济贸易类、工商管理类、旅游大类、公共事业大类、广播影视类等717个专业获得第一名,语言文化类、艺术设计类等27个专业获得第二名,市场营销类、轻纺服装类等23个专业获第三名,计算机类2个专业获第八名。

六、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,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。我校结合新校区建设,打造“三万平方米的环境文化”、“三万平方米的配套文化”和“三万平方米的实训文化”,建有福商广场、书香广场、太极广场、时令广场等九大文化广场,以及“福商物语”、“瓷韵漆意”、“教箴墨韵”、“校务传馨”、“廉政文化馆”、“专业撷英”等十二个文化展馆,打造富有特色的“福商文化”,形成“传统文化、闽商文化、专业文化、书香文化、美术文化、廉政文化”等文化板块相互贯通的格局。规划并建设了会计情景模拟实训室、证券投资实训室、国际商务实训室、跨专业综合模拟实训中心、主题宴会设计实训室、翻译实训室、福商艺苑创作中心等,实现政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,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才干,体现应用型大学的实务性与职业性,形成大楼、大师、大爱的校园文化,增强了文明学校创建的厚重感。全校已形成环境文化、配套文化、实训文化“三位一体”的综合文化场景。2015年,学校获得“福建省第十二届文明学校”称号。

七、社会声誉稳步提升,招生就业形势良好。学校从自身办学条件及专业特色出发,牢固树立“应用型”的人才培养方向,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,积极创新办学理念,大力推行教学改革,取得了明显的成效。2006年,被评为“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”称号。我校招生生源充足,毕业生历来备受用人单位青睐。2011 -2015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6.12%96.85%96.04%95.63%98.85%。学校连续9年获得“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”称号。据相关机构调查,企业对我校学生毕业生满意度达96%

回顾这些年来,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,办学核心竞争力日趋增强,社会声誉不断提升。但是,面对进入本科办学阶段的新形势、新任务、新要求,学校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:办学经费不足,部分办学基础设施不够完善;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;高层次杰出人才比较少;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协调;校企合作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;办学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。这都需要以升格本科为契机,深化内涵建设,在改革发展中解决提升。

 

第二章    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

一、指导思想

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遵循高等教育规律,立足福建,辐射东南,面向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,对接福建自贸区建设和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开放战略,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,坚持夯实发展基础,提升办学实力,努力建设一所商科优势明显、办学特色鲜明、规模适度、结构合理,在国内同类院校和相关行业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。

二、办学定位

学校类型定位:应用型本科院校;

办学层次定位: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,适度保留有特色高水平的专科教育,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;

人才培养目标定位: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,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,理论功底扎实、实践能力突出、拥有就业创业能力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继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;

学科专业定位:以管理学、经济学为主体,形成管、经、法、工、文等多学科相互支撑、交叉渗透、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,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群;

服务面向定位:立足福建,辐射东南,面向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,对接福建自贸区建设和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开放战略;

发展目标定位:夯实发展基础,提升办学实力,建设一所商科优势明显、办学特色鲜明、规模适度、结构合理,在国内同类院校和相关行业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。

三、办学规模

2020年,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2000人,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达到6000人,并根据今后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,适度扩大办学规模。

 

第三章      发展任务与保障措施

一、构建和优化学科体系

1.逐年增设本科专业。首批拟申报设置会展经济与管理、国际商务、电子商务、财务管理、商务英语等5个本科专业。到2020年,设置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达25个左右,涵盖管理学、经济学、工学、文学、艺术学等学科门类。本科在校生规模6000人。全力加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建设,努力做好学位授权申报和迎评工作,确保2019年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估。

2.优化学科专业结构。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,跟踪“一带一路”核心区、福建自贸区经济产业发展动态,以管理学、经济学为主体,形成管、经、法、工、文等多学科相互支撑、交叉渗透、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,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群。

3.开展重点学科、特色专业建设。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优势,重点建设具有行业优势、区域优势和示范引领优势的学科专业。规划期间,改善学科专业办学条件,重点培养建设1-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-2个特色专业,支持3-5个校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,以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。改善学科专业办学条件,全面提高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。

二、全面推行教育教学改革

1.加大教学投入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,加大教学投入,确保学费收入的60%以上用于教学四项经费。2016-2020年,拟投入2000万元用于学科与专业建设,保障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。

2.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。按照做大做强做实的要求,围绕校企合作办学、合作育人、合作就业、合作发展,积极探索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模式,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规划期间,建成具有优秀教学团队、先进教学内容、科学教学模式、优质教学资源以及规范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-2门,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;1个省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,建立产学研基地20个,其中重点产学研基地5个。

3.狠抓本科教学质量与教改工程。以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抓手,推进教学内涵建设。重点加强本科开放共享精品课程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、专业实训(实践)中心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、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及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。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校级项目60项,力争获批省级项目30项,以示范性项目带动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。

4.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。以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,建立课堂教学情况督查机制,形成自我监控、自我约束、自我促进、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模式。以教育部《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》为指导,开展一次学院教学水平评估工作,着重开展教师教学、课程建设、学科建设三项评估;严格教学检查,加强教学督导;加强教风学风建设,在全院推行“无手机课堂”制度,规范教师学生课堂教学学习行为;建立教学过程监控、质量评估、信息反馈、约束与激励机制,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,确保本科教育的基本规格。

三、大力提高应用型科研水平

1.推进科研成果转化。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商科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,坚持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、为学科专业服务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,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展产学研活动。充分利用“中小企业管理福建省高校应用文科研究中心”和“海西休闲旅游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文科研究中心”等两个应用文科中心,提高科研平台的研究水平;依托“福建商贸职业教育集团”,构建与兄弟院校、行业、企业之间紧密结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,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活动,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;大力推进服务地方行动计划,积极承担企业技术攻关任务和社会咨询项目,推进科研成果社会化、产业化,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。

2.强化科研管理。进一步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、组织和协调,抓好科研基地和科研团队建设。完善科研规章制度,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,做好科研建设规划;深化内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,优化办学资源,探索实施院系科研两级管理体制;建立科研激励机制:采取措施鼓励各教学单位整合资源申报校级研究中心,开展研究工作。学校通过制定《科研机构管理办法》,对成立的各校级研究中心保证科研经费的投入,支持中心的骨干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学术研究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、出版学术成果、奖励优秀科研成果,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;完善制订《学报》管理、奖惩政策,创办高质量的具有我院特色并注重实用性的学术期刊群体。

3.提升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。引导、组织高层次的项目、奖项申报和论文发表,培育高水平研究成果;鼓励支持专利申请、技术转让,提升科技创新水平;实现课题项目、论文收录、成果奖项等突破新的层次。争取到2020年,建成较为完善的多层次科研创新平台体系,努力争取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,新增1-2个高等学校应用工程中心或应用文科研究中心,争取授权专利达到10项以上,完成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委托项目20项,厅级科研项目立项数达70项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项,科研到账经费累计达300万元。培育和引进10名国内或省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,组建3-4个具有一定学科特色和优势的科技创新团队。

四、全方位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

1.实施人才强校战略。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,按照适度扩大规模、提升素质、优化机构、满足需求的要求,2016-2020年,拟投入经费4000万元,积极构建一支高学历、高职称、机构合理、具有现代本科教育理念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:实施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工程,即通过内培外引,到2020年专任教师达到725人,生师比达到16.51,其中,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5人以上,占专任教师10%以上。高职称教师290人以上,占专任教师40%以上,具有海外学历的教师占10%以上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名以上,培养和引进一批学科专业带头人。

2.促进“双师”队伍建设。以应用型为重点,加快提升教师双师素质。各专业应根据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需要,至少建立1个以上教师实践锻炼基地,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,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相关行业、企业一线实践锻炼,加强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。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,鼓励系(部)主动服务行业或企业,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。注意引进具有行业、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和应用性能力的教师,优先从企业引进高职称、高学历人才。建立“兼职教师人才库”和“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制度”,加强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任教师的交流合作。计划到2020年,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50%以上,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200人以上。

3.加强师德师风建设。切实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,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,引导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,潜心教书育人,建立健全教育、宣传、考核、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,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培育爱岗敬业、为人师表、治学严谨、无私奉献的精神。

4.营造善待人才的良好环境。构建有利于专业人才事业发展和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体制,努力提高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;积极推进“优秀教师”及“力恒奖教奖学基金”的评选工作,为教师提供可为空间;积极探讨建设教职工限价房的可行性,以有效解决教职工的住房困难问题。

五、创新学生工作机制

1.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统领作用,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,坚持整体教育与分层次分阶段教育相结合,探索因势施教、因群施教、因业施教、因人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,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下一元主导、多样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,培育和打造若干省内有影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。

2.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。改革学生奖励体系,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;完善“普及教育+项目+模拟+实战”的创业教育模式,探索创业教育课程,全面推动创业园建设,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;坚持面向全体、兼顾个体、解决困扰、注重发展的原则,加强“大丰心灵智慧空间”的建设维护,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队伍建设,完善“预防教育、鉴别排查、危机干预、跟踪监控”的心理问题学生预警和危机干预机制,及时排查、遏制学生的不良心态;以“按需资助”为原则,不断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、勤工助学为主导的“奖、贷、助、补、减”五位一体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,实现资助育人的战略目标。

3.打造职业化、专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。按教育部规定的生师2001的比例,加强辅导员的人员配备。建立辅导员科学工作标准和制度。实施学生工作队伍交流、培养制度,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科研培训与学术研讨班制度,打造一支专职为主、动态循环、理论与业务双强的学生工作队伍。

六、加快创建合作办学新局面

1.加强对外交流合作。以建设开放型、高水平本科院校为目标,多领域、多层次开展对外教育交流合作。开展多形式的学生互换、学分互认;推进教师和研究人员互访、讲学、进修和科研合作,促进科研资源共享;从国(境)外引进学科专业建设中紧缺、薄弱学科的高层次人才;实施“闽台高职‘校校企’联合培养人才”项目:与台湾高校、企业共建工业工程管理学院及养老服务学院,与台湾高校、企业共建休闲管理专业及珠宝设计专业;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新渠道,规划期内成功申报2项实质性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。

2.推进校企合作。按照“合作、服务、创新、发展”的校企合作理念,逐步完善与各系(部)、职能部门的沟通交流机制,全面推进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平台建设,加快构建与政府业务主管劳动就业部门的联系机制,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成果,扩大校企合作成果,推进校企深度融合。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,使校外实习基地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,努力将校外实训基地建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、科学技术创新研发基地和社会服务创新创业基地及成果孵化基地。

七、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

1.成立继续教育中心。紧扣“规模、质量、效益”主线,精心设置学科课程,加强与行业性组织的沟通合作,为有继续教育和学历学习需求的人群提供服务,改善地区人力资源结构;开展职业技术培训,依托学院的职业技能鉴定站,积极探索、研究并实行非学历培训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模式,面向社会人员和企业在职人员开展职业技术培训、认证工作。

2.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。完善服务地方各项机制和政策,签署校地合作战略协议,统筹、指导、协调系(部)开展服务地方工作,为企、事业单位提供员工培训、技术改造、企业文化咨询和管理平台建设等服务;依托“福建商贸职业教育集团”构建的产学研战略联盟,通过联合申报课题项目、开展科研攻关、共建教学实践基地、研发中心等举措,加强产学研用的全面联合。

八、大力提升经费筹措能力

1.成立后勤服务集团。规划期内改革后勤部分成为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的企业化运营经济实体,加强机构、职能和人员配备,实行规范管理、科学管理、精细管理,从服务意识、服务理念、服务方式、服务质量上切实提高后勤服务水平,为全院教学、科研提供后勤保障,同时也为学院健康、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。

2.拓宽筹集资金渠道。牢固树立财政拨款在筹资渠道中的主导地位,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。通过服务国家、地方需求,拓宽资金主渠道,最大范围地争取国家教育经费、科技经费、基本建设经费以及其他专项经费等;拓展办学空间,依法多渠道、多形式开展合作办学,提高教育事业收入;积极争取企业、校友等社会各界的办学捐赠和资助;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财政政策和措施,争取公共财政专项支持和减免优惠政策。初步估计,至2020年学校常规年总收入将达到3.5亿元。这将确保学校在本科建设中,始终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状态。

3.提高资金使用效益。加强资金管理,完善预算控制与制度控制,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;促进学院增收节支,杜绝铺张浪费,创建资源节约型校园。

九、完善管理机制体制

1.构建现代大学管理体制。学习宣传贯彻中央《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的实施意见》,制定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办法,修订完善党政联席会、党委会、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,建立“学校自治、校长行政、教授治学,民主管理”的现代大学制度,不断提升管理的科学化、民主化、规范化水平;认真贯彻教育部《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》,进一步发挥教代会在学院民主管理与监督中的作用,充分调动和发挥民主党派、群众团体参与学院管理的积极性,完善校内监督制约机制,规避办学中的管理决策风险。

2.实施校内管理体制改革。根据教育部《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》,完成学院章程的编撰工作,确保有章可循、按章办事,着力建成规章完备、结构合理、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;全面修订院系两级规章制度,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,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、制度化、规范化,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、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。

十、进一步完善基础建设

1.继续完善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。新校区按12000人的办学规模进行规划,已批准建设用地总面积901.8亩,规划总建筑面积375612平方米。至20153月已建成交付使用的各类校舍建筑面积为155065平方米、一个400米标准田径场及若干体育运动场地、若干配套的市政道路管网及绿化景观场所。2015年正在实施建设校舍建筑面积23692平方米及若干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。为加快推进新校区工程,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,计划在“十三五”中后期全面完成新校区建设任务。

2.推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。适应学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,做好“实践育人”体系规划,建立校内实验(训)室、生产性实训(研发)基地、企业实习基地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与科研体系。再投入2500万元,使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亿元。到2020年,建成1-2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、3-5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级重点实验室、1-2个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,各教学系建成1-2个创新型开放实验室。

十一、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

1.培育大学人文精神。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文化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保证大学文化建设正确的发展方向;倡导文明创建自觉,紧密围绕“思想理论、思想道德、校风校纪、校园文化、校园环境、平安校园、教学与科研”七大重点工程,精心部署,狠抓落实,坚持把文明学校创建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;丰富优良传统和先进文化的校史资料,在继续提升“校史馆”、丰富充实“福商物语馆”的基础上开辟“网上校史馆”,不断丰富福商百年文化发展内涵。

2.建设优雅校园环境。着重于丰富校园环境的文化蕴涵、提升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,对校园环境建设进行整体布局,力争实现校园环境的和谐、优雅;根据大学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服务社会、传承创新文化等四大功能,继续丰富提升校园文化场馆和应用学科实训室,用好《教圃文心——福商校园文化读本》和《校园实训文化读本》,使学院成为文化荟萃的重要场所与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基地;建好风格各异、错落有致的教室、图书馆、美术馆、体育馆等校园建筑,形成以图书馆为龙头、体育馆为重点的立体文化设施,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。

3.完善校园制度文化。全面推进依法治校,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,全面深化治理制度建设,确保学院各项制度建设的质量,加强法治宣传教育,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,加强对依法治校和遵守学院规章制度工作的监督;落实全面从严治党,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,规范学院的决策体制、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,实现决策的民主化、程序化、科学化;全面加强监督管理,坚持和完善校务、党务公开制度,情况通报、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,不断扩大师生员工对学院工作的知情权、参与权和监督权。

4.开展特色文化活动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,文化活动“特色化”,以“我与中国梦”为主旨,开展主题教育活动,唱响爱国主义、社会主义、集体主义主旋律,继续开展“知我福商、爱我福商”、“中华梦、教育梦、福商梦”活动;素养教育“常态化”,围绕新时期“闽商摇篮”的锻造,将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、与博雅的教育思想结合、与校训理念结合、与文明学校建设结合、与校园文化结合,培养师生闽商素养、职业素养、技能素养、生活素养、体能素养、综合素养;文化精品“项目化”,发挥品牌的示范、引导、辐射作用,把“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”、“大学生社团文化巡礼节”、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”等校园文化活动例行化、固定化,创建精品,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。

5.建设稳固文化阵地。充分发挥院报和广播台的作用,介绍高雅文化和学术知识,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管理,加强网络信息工作队伍的建设,强化对师生网络行为与道德准则、诚信与责任意识的引导;积极运用微博、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,鼓励基于网络的创新活动,充分发挥网络对校园文化的传播作用;进一步发挥“闽商讲坛”、“闽文化讲坛”、“道德讲坛”等作用,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社会管理高层人士来校讲学;重视学院对外宣传和公共关系,建立记者接待和突发事件应急宣传制度、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。

十二、扎实推进学院党的建设

1.切实加强党的建设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,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,配强班子,健全制度,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。配齐党务工作人员,强化服务意识,拓展服务功能,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。提升发展党员的工作质量,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,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。

2.加强思想政治工作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,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政治思想理论和形势政策学习活动,健全完善全员育人合力工作机制。加强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,创新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新方式,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,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
3.形成优良“三风”。以师德建设为切入点,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,严格教学规程管理,形成良好教风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,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,培养自律意识,规范自身行为,形成优良学风。提炼办学精神,创新办学理念,创建优秀校园文化,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校风。

 

第四章      组织实施

1.高度重视,加强领导。成立“十三五”规划工作领导小组,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,负责“十三五”规划贯彻落实的指导、督促、检查、协调等工作。建立学院领导分工负责机制和各部门、各系(部)联动协作机制。

2.宣传发动,凝心聚力。利用各种媒介,多形式、多角度地宣传学院“十三五”规划,充分展示规划内容和重要意义,增强师生员工对学院“十三五”发展的思路、目标、举措的认同感,在全院上下形成关心规划、自觉参与并监督规划实施的浓厚氛围。

3.精心组织,抓好落实。按照“十三五”规划的部署和要求,制订人才培养方案、学科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,教师队伍建设,外事工作等专项规划,各部门和系(部)制定本部门、本系(部)的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。分管院领导带头研讨和推动落实规划内容,各部门、各系(部)明确责任,任务分解到人,同时加强协作配合,共同抓好规划的落实。

4.加强监控,有效评估。建立“十三五”规划的监督和动态调整机制,把规划落实情况作为各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;针对“十三五”期间学院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、新问题、新任务进行充分研究,及时调整规划内容;定期向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汇报重大任务和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。

 


上一篇: 《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(试行)》
下一篇: 没有了!